学院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张维纬: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时间:2018-11-28   来源:    阅读:

张维纬(右三)和学生们

        在11月20日举行的华侨大学第四届专业教师课件制作大赛上,工学院青年教师张维纬拿下一等奖。对于此次获奖,张维纬只是微笑着说:“都是来自平时的积累。”

  的确,这不是张维纬第一次在教学能力上获得认可。此前,他还曾获得华侨大学“精彩一堂课”比赛一等奖,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获评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坛新秀”、华侨大学“教学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

  一项项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张维纬对教学的全心投入,更折射出他对学生的全情关爱。今年教师节,他获评华侨大学2016-2018学年“学生最喜爱的教师”。

  张维纬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挖掘同学们身上的一个个闪光点,引领他们快速成长,就是作为教师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2013年,张维纬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选择回到本科、硕士就读的母校华侨大学执教。入职五年来,他用心备好课程、站稳讲台,努力探索、不懈耕耘,在以知识结构优化、研究功底锤炼为目的的科研探索中,努力寻找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以科研反哺教学,形成互相促进、互相支撑的良性互动。

  “教学第一步是要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教学设计。”张维纬说,“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5后甚至00后,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个性鲜明,又有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因此,不仅课堂内容要足够丰富,课件和讲课形式也不能平淡乏味,这样才能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保证授课质量。”

  张维纬走上讲台的第一门课是“云计算”。作为IT领域的前沿技术,相关关注从2009年才开始,相关书籍少之又少,更何谈好的教材。从教生涯第一门课就挑战hard模式让张维纬倍感压力,为了上好这门课,他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翻阅研读文献资料,一页页地精心设计制作课件,一个个动画一个个插件地逐一设置调试……课堂上,张维纬会尽量选用最直观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或介绍最新技术的应用案例,或将技术原理做成动画逐步演示,化抽象为具体,以动态、有趣、美观的效果,和学生更愿意接受的话语方式传授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

  工学院2015级物联网专业学生林露馨表示,“张老师的课堂每次都准备了丰富的内容,有大量的案例、形象的ppt,还有小视频,用各种生动的形式让我们接受知识,很好玩,不枯燥,还启发我们用不一样的方式思考自己所学的知识。”2015级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张周全近日拿到了国内支付设备龙头企业的嵌入式工程师offer,也得益于张维纬的课堂教学。他说,“我在应聘笔试阶段因为一道专业题而拿到高分,这正是张老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过的案例。真的很感激老师对课程的认真负责,也很庆幸自己有好好听老师的课。”

  从2016年开始,工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张维纬结合学院“第二课堂”建设,立足工科属性、社会需求和学生学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辅之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思考和兴趣点,找到自身擅长的领域,参与实践项目。

  “工科注重技术的沉淀,需要培养踏实勤勉的意志品质。”在本科生导师制刚实行的阶段,张维纬就建议按照学生的意向分组,预留一周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兴趣和规划选择导师的课题方向,并严格要求所有人在扎实掌握一门技术之前不能随意更改。该院2015级物联网专业学生刘辉辉大三时加入了张维纬的项目组,想要改变前两年“混日子”的情况,不到一年就爱上了自己选择的研究方向。“要是我大一的时候就找到张老师,进入项目组学习,该有多好。”临近毕业的刘辉辉感叹。

  自入职以来,每一年暑假,张维纬都作为指导老师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并在福建省乃至全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曾在本科阶段以华侨大学学生的身份两次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并曾获得全国二等奖,如今从参赛学生变为指导教师,张维纬更能体会到比赛对学生的深远影响。他说,比赛中接触的很多实操知识是在课堂中很难学到的,而专业知识要如何运用到比赛中,也是对学生应用能力、教师指导能力的考验。为此,他从培养兴趣入手,挑选历年的参赛题目并进行任务拆解,以先易后难的顺序分派任务。“先做容易实现的模块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将课题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乐趣,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会成为他们继续深入研究的动力。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林露馨就曾是张维纬指导的电子设计竞赛小组的一员,她说:“无论是申报材料还是缺少器件,张老师都帮我们想办法。他很有耐心,也很细心,备赛期间经常陪我们通宵达旦地调试设备。”

  张维纬指导过的学生中,有的天分高、悟性好,但是内向、不怎么与人交流;有的基础较差,但是肯努力、有决心。他信奉有教无类,认为作为老师,需要时刻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多元特质,挖掘学生的独特潜能。“我们每年筹备比赛时,都会邀请往届参赛的学生回来帮忙指导。”张维纬感慨,“让我感到最高兴的,是同学们在比赛后会主动说:‘下一届,我也会回来帮您’,真诚而坚定。”

   (原载2018年11月27日《华侨大学报》第二版)